璩姓,拼音:qú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璩(Qú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金、银制成的耳环)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蘧”姓与“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得姓始祖:蘧伯玉。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被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
“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公族蘧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周成王姬诵将弟弟康叔(姬封)封于卫地,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名叫姬瑗,字伯玉,今河南省长坦县伯玉村人,被卫献公姬衎(公元前576~前544年在位)敕封于蘧邑(今河南浚县),为伯爵,因称蘧瑗,号为蘧伯,史称其为蘧伯玉。
史籍《了凡四训》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从此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
蘧伯玉从公元前576~前531年左右,辅佐了卫国三代君主,即卫献公、卫襄公姬恶(公元前543~前535年在位)、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以贤德执政而闻名于各诸侯国。据史籍《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中的记载:“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
蘧伯玉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笃行不倦,慎德深思,很受孔子尊敬。当时孔子与之关系相善的各诸侯国贤者,是齐国的晏婴(字仲,公元前578年~前500年),郑国的公孙侨(字子产,公元前?~前522年待考),卫国的就是蘧伯玉。
孔子几次到卫国,多居于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
有一次,蘧伯玉差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走后,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蘧伯玉之德,亦赞蘧伯玉的使者。
在典籍《论语》中,孔子赞道:“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籍《淮南子·原道训》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
卫灵公即位之后,没有继续用蘧伯玉为大夫,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曾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卫灵公不听。
后来史鱼病逝,临死前,决定采用特殊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只可以置于窗下,等卫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
史鱼的儿子就按照父亲的遗言办了。后来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史鱼的尸体被置于窗下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临终前的话转告给了卫灵公。
卫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以后,古人就称这种方法为“尸谏”。
蘧伯玉的后代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蘧氏,传二十七世至蘧瑷,曾出任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居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他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子女分为三姓,令其各自逃亡。所分三姓易为“璩、瞿、渠”三氏,音同字异,仍为一家。后来也有少数蘧氏族人把“蘧”字的“草”偏旁去掉,改为遽氏。
其“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
从此,璩氏、瞿氏、渠氏、遽氏分散各地,世代相传至今。由于璩氏、瞿氏、渠氏、遽氏同宗同源,因此该四氏的后世族人大多尊奉蘧伯玉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玉器,出自古代玉石制作的环饰,属于以饰品指代为氏。
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种用玉石、金、银制成的环饰,通常佩饰于耳朵上。
中国古人很看重玉,将玉的坚致、光采、纯粹、悦声等来比喻人的品德,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所以佩带玉是很光采的事。并认为佩玉不能随意解去。玉的制品也多种多样,而与玉有关的物,一般都加斜玉旁,“璩”就是指用玉做的环饰。
古代,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允许佩戴璩,因此“璩”也是高贵身份、精湛技艺的表征,由此产生了璩氏的另一支,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其中就有制作此类饰物工匠的后裔子孙。
璩氏一族的姓氏用字被改写为“琚”字,最早出自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日寇投降后河南省的鹤壁市浚县屯子镇孙庄璩氏一族,之所以改写为“琚”,仅只是为了在民国政府重新进行按谱户籍登记时便于书写。这个以“琚”代“璩”的做法,是非规范化的自发行为,也是完全错误的,但其一直讹传至今,加之“璩”字笔画多,在计算机字库中不好找,而“琚”字笔画少且亦可读作qú(ㄑㄩˊ),因此致使不少璩氏族人也误其为“琚”。
“琚”的古体字为“?”,也是一种玉饰,其大体形制有三:
《疏》中记载:“琚,谓纳众玉与珩上下之闲。朱氏曰:佩有珩者,佩之上横者也。下垂三道,贯以瓍珠。璜如半璧,系于两旁之下端。琚如圭而正方,在珩璜之中,瑀如大珠,在中央之中,别以珠贯,下系于璜,而交贯于瑀,复上系于珩之两端。冲牙如牙,两端皆锐,横系于瑀下,与璜齐,行则冲璜出声也。又钱氏曰:佩玉之双璜,上系于珩。又有组以左右交牵之,使得因衡之抑扬,以自相冲击,而于二组相交之处,以物居其闲,交纳而拘捍之,故谓之琚。或以大珠,或杂用瑀石。诗言琚用琼,则佩之美者也。”
不过,作为姓氏用字,还是尊祖为上,不宜随意简改。许多人说“璩”字在计算机字库中找不到,其实,在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自带的全拼汉字库中,连翻两页第8个就是,其原姓氏字“蘧”则只需翻一页第6个就是。
得姓始祖:蘧伯玉(姬瑗)。
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
族谱中有唐朝圣旨和铁券文记载。现各地璩氏族谱在“源流叙中”都认为得姓始祖为蘧伯玉,自认是璩瑗之后裔。
这也在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中得以体现:“璩豫章郡”,贵溪属豫章郡。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璩”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蘧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
200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伯玉故里蔡云川先生的专著《春秋先贤蘧伯玉》一书。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璩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三百零五位门阀,族人多以豫章、汲郡、黎阳为郡望。
蘧氏、璩氏、瞿氏、渠氏四姓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等省。
中原地区的璩氏族人,据有关史料载,均系明洪武十八年自山西迁居所至。
汉朝时期,有弟兄三人定居今河南济源、孟县,繁衍生息。
河南焦作孟县有璩沟,几乎全为璩姓。北京密云县大城子镇墙子路村有璩姓。
山西阳城璩姓较多。浙江常山县何家乡璩家村、湖北枣阳市璩湾镇的璩姓比较多。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璩姓,有二百余人。
安徽桐城璩姓很多。江西庐山璩姓有八百余人。山西晋城好多地方都有璩姓。河南唐河源潭璩庄,璩姓有四百来人。
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璩姓较多。湖南益阳有个璩家村。河南省鹤壁市石林乡有个南唐宋村,多数村民姓璩,璩姓占大数。浙江衢州五县一区,璩姓族人有三千余,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县,最早的在宋朝时期就迁至衢州了,随后又向各区县间迁徙。
浙江江山璩丰村有一璩源寺,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吴越王钱弘佐赐额"璩源善政保安禅寺"。
璩源寺庙堂依然,龙湫泉潭如故,可为待开发的旅游胜地之一。江山现有几百璩姓后人。浙江金华兰溪水亭圣山的璩氏据说是从山东移民来的,在浙江慈溪衢州常山龙游有个璩村,村民都是璩姓。
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璩氏家族成员。
明朝“燕王扫北”以后,璩姓有人迁徙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居住,主要集中在一个村落,大约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璩氏后人的集中地。
湖北武昌闹市有一“璩疯子”烧烤店。山东省诸城市有一村那里三分之二都姓璩。山东省章丘市木厂涧村蘧姓。
璩氏联谊委员会的璩克应提注:
璩氏源远流长,追溯其实,明确姓源乃东周战国时卫国贤大夫蘧瑗,字伯玉,苗裔也,据东周列国志云:孙林父因歌逐献公,东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孙林父往见蘧瑗,蘧瑗对曰:“人臣事君可谏则谏,不可谏则去。他非瑗所知矣。”瑗掩耳而走曰:“瑗不与闻君之出,又敢闻其入乎”遂去卫过鲁。东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1年)献公使字,独相卫国召蘧瑗于鲁复其位,辅佐献公、灵公。
蘧伯玉与孔子是忘年好友,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蘧伯玉长孔子约五十余岁。据史籍《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曾数次到卫国,每次皆至蘧伯玉家,二人虽年龄有差,交往相互爱慕,彼此敬仰的好友。
蘧伯玉目睹卫灵公之无道,又离卫适鲁,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又曰:公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为贤大夫,蘧、孔在东周列国称为“圣贤”。
蘧伯玉在世住居何地,死后葬于何处,其记有三:一曰长垣,一曰卫辉,一曰获嘉。新编《长垣县志》云:蘧伯玉墓位于城南六公里邱寨村南,墓前有祠,内多碑刻,祠后是墓碑文:“先贤内黄侯蘧公之墓”。1957年尚存三通碑刻和负故里在城东伯玉村。
汲县记:清《河南通志》和民国《河南新志》俱载:在卫辉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蘧伯玉居此故名,村北有蘧伯玉墓,又有蘧大夫庙。《卫辉市志》古墓葬载:蘧伯玉墓位于城西十六公里,君子村北一公里许,墓前有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知府杨茂祖之立石。
民国《获嘉县志》载:蘧瑗在县东北五里许,举柏村,墓在村北半里许,周围约三十余步。巨柏村原名:蘧伯玉村和君子村,村民众感其在世之德,不忍直呼其名,即以墓前有大柏树而命名大柏树村,“大”即“巨”也,遂又更名巨柏村。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县长邹古愚予撰文立石。今墓已湮没,残碑尚在。碑文柏山璩克膺于1997年10月25日亲访抄存以上三说,均在卫地,冢碑和村祠皆有,究竟何处系葬地,实不敢贸然肯定与否定,三处皆没有蘧璩氏后裔,待后世有贤者进一步考查。
据明人乐韵风、宋濂等撰《洪武正韵》载璩与蘧同,考蘧姓系以邑为姓,望出黎阳汲郡(今河南汲县)然而为何去草去走加王,其原因不详。
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柏山、璩沟、犁掩底三宗家谱和祠堂石文记载:伯玉之后二十七世传至玉章祖职大唐侯位,其子光禄大夫秉(岳阳名士)被掺由豫章(江西省)避难逃奔四方。吾支到晋黎阳(即山西黎城)遂易蘧为璩、瞿、渠。三姓实属一家,不忘原姓母音。我祖以王旁之璩为姓,不忘伯玉之名,去草去走加王本姓渊源由自来矣。据《通志氏族略》云:璩氏郡望,豫章郡望,在今江西省境,主要地区南昌等。
在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洪洞县迁民期由晋黎阳(黎城)迁豫济源县坡头乡犁掩底,历年无几,而后伯、仲、季分居,长祖耕田迁孟县岭挖洞定居,曰璩沟村,次祖耕地仍守故土,三祖耕收徙居今博爱县柏山村,洞穴为宅名曰:璩胡洞。子孙后代围绕此地而兴建。
先祖们虽然析居三地,各宗皆以口碑、笔谱承继本支姓史,至今已六百一十四年,三祖葬地何在:长、次祖均葬犁掩底为双立祖,三祖扎茔柏山。璩沟是二世祖(讳)泉配张氏立茔,现碑尚存。
在不发达的社会中,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交通不便,三门人等数百年来未曾来往,不能联宗祭祖,每念及此,深感遗憾。
迄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三宗在柏山家庙会聚一堂,柏山有十七世忠旺十八世元魁、世臣、景芳。璩沟有十六世庆光、庆熙。犁掩底有十五世生谨、生后、十六世成敬共议祖规:以后每逢子、午、卯、酉,二、三门宜向长门家庙祭祀,辰、戌、丑、未三、长门宜向二门家庙祭祀,寅、申、己、亥长二门宜向三门家庙祭祀。
此后由因战乱、日夷侵华、旱蝗等灾难,民无聊生,又终止六十年。于1989年3月在中国传统祭祖节: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柏山村廿世克应、克煜,廿一世绍堂,廿二世先明历经三天赴犁掩底和璩沟,探访族长,祭祀烈宗,畅谈族史,统一辈字,整续家谱等,顺便敬录:璩氏祖宗统系志和璩沟家庙碑志两天。而后三地均已互访祖宗。三宗人等繁衍极不平衡,辈差之大矣。
璩沟:十五世至二十一世,人一千余口。
犁掩底:十六世至二十一世,人七百余口。在第十世一支迁居栾川县(原卢氏县)冷水镇,已传八代,十五世至十九世六百余人。
柏山:十七世至二十四世两千余口人,加之居迁流散居人家,合计约六千口人,以农为主。
1994年联谊会在柏山举办,参会人数一百余人,会后发祭祖杯,意为饮水不忘联宗祭祖。会后议定:三年联宗祭祖一次。年限为:按公元年号尾字三、六、九年。规定阴正月初九为联谊日,三为璩沟,六为犁掩底,九为柏山,十年一旬。
1966年农历1月9日,爆竹声声,锣鼓喧天,联谊会在犁掩底召开,在此间二门支系由栾川县冷水镇一行六十余人前来认宗祭祖,携带乐队助兴,热闹非凡。真是正通人和,国泰民安,人民团结的新景象。会中三处议定:成立璩氏家族联会。宗旨是:考究璩氏源流,挖掘历史资料疏通各地璩氏关系,增进团结,让璩氏家同全国各姓氏兄弟一道发扬光大。三宗联谊会成员如下:璩沟十六世庆珍、十七世德忠、十八世太荣。犁掩底十七世恒珍、恒举,栾川冷水镇十五世天爵。柏山十九世以江、以来,二十世克应、克又,廿一世绍富。三门有事以联系。
凡尊姓者都注重祖籍郡望,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一种心理,吾璩姓在全国属稀姓,南北皆,有散居四方虽支系不祥,同属一宗。因年深日久,几经迁流,宗序失传,成为途人,偶与同姓相交,倍加亲切,应取得联系考究源流。
警示一:姓字不可随便改。近年来,璩字不知不觉被琚(音jū)字所取代,璩和琚都是规范字,两字读音不同,都未简化,在五六年前后国务院公布简化字,其中将“……”简化为“剧据”,可音未变(音jū)从此以后受其影响,璩(音qú)字写“琚”字不断出现,而学校对学生写错姓字不加纠正,尊姓者不重视璩,好写就行,逐渐在张榜登名、写信、字据、广告、电视、碑刻、报纸、著述电脑等琚字代替璩字广为流行,深感遗憾。璩氏记史必须注重。在此指出:尊姓者初生婴儿入户口时写准姓字,入学时教学璩字,到成年领取身份证时一定注意姓字。凡在社会中经常社交和在不同领导岗位上的人士,在签字及电台、报到、采访等署名时都要尊重自己的姓字,要知道自己姓什么,让璩字在社会上摆正位子。
警示二:对于同宗同族通婚,是不文明的,不合道义的。自古以来,除母系社会婚配较混外,进入姓氏社会对同宗同族结婚是罕见的,就是异姓近亲结婚,国家法令规定是不许可的,对后代子女是有害的。在此呼吁凡属同一宗族各代仁人,在通婚问题上要重视,就是出五服之外的同宗通婚,也属同血种近婚圈,对后代子孙身体发育是有害的,请族众慎思,以次为戒。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庆阳市合水县,河北省的邢台市、沧州市任丘市、衡水市武强县、景县,山东省的青岛市、烟台市,山西省的晋城市、临汾市洪洞县,陕西省的安康市紫阳县,河南省的新乡市长坦县、辉县、济源市、南阳市、焦作市博爱县、孟州市、鹤壁市浚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宣城市泾县、安庆市桐城市、宿松县、池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昆山区、淮安市洪泽县,浙江省的湖州市长兴经济开发区、衢州市常山县、温州市平阳县、宁波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庐山区、鹰潭市贵溪县、上饶市余干县、景德镇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石市阳新县、潜江市、襄阳市枣阳市,湖南省的常德市,四川省的乐山市峨眉山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广东省的广州市、中山市、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的波特兰市等地均有璩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汲 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一带。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通利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2、堂号:
汲郡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九江堂、锦江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黎蒸堂、通利堂、通州堂、浚州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唐朝开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为“卫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并在河南省长垣县的伯玉村建祠对他进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光禄大夫,封为西川侯。
石波堂:明朝进士璩光岳,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馆集》。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安徽桐城桦林冈璩氏宗谱四卷,(清)璩绍兴续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温州豫章郡璩氏(蘧氏)五修宗譜,(清)蘧孝漢主修,吳逢明編纂,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1983年影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南湖乡鹿角山村蘧孝地。注:始迁祖为[明]璩文寰。
安徽桐城皖桐璩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璩光灿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盐城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皖桐璩氏五修宗谱三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清)璩兰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镇黄盆村。
浙江兰谿珠打贰璩氏宗谱四卷,(民国)璩佩兰重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圣山乡。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湖北潜江璩氏字辈:“起昌明应洪远大”。
湖北枣阳璩氏字辈:“三建学修德盛兆兴运龙保太”。
安徽桐城璩氏字辈:
长支派:“尚克承先志诗书诒泽长传家敦孝友经世效忠良”;
余支派:“尚克成先志诗书宜泽堂少皇东孝友谋时万来长”。
安徽泾县璩氏字辈:“尚克承先志诗书诒泽长传家敦孝友经世效忠良金玉年芳贵荣宪政朝纲文华平定国桢瑞明盛強”。
河南柏山璩氏字辈:“克绍先烈贻则继述前贤统绪”。
浙江温州璩氏字辈:“开国文君子应熙茂其昌家传忠孝美世愿诗书扬”。
蘧氏一支字辈:“德行仁怀……”
七、【璩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姓启佩玉;望出黎阳:全联典指璩氏源流和郡望。
伯昆清政;光岳草书: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桐城人璩伯昆,字山甫,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崇祯年间以明经官江西武宁县令,政治清明,狱讼大减。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江西新城人璩光岳,字山仲,号三谷,进士出身,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擅长草书,著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
丘阳文士;西蜀通侯: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岳阳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璩瑷封川西侯。
七言通用联:
光岳郎官多著术;伯崑御史有才名: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璩光岳,字山仲,江西新城人。号三谷。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善草书,著作较多,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广东道御史璩伯崑,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历官江西武宁令等。政平讼简,文教尤著。
凤毛仪世豫章郡;玉树生庭君子堂。 ——全联典指璩姓的郡望和堂号。
伯昆清政传佳话;光岳草书播美名。 ——上联典指明代江西武宁县令璩伯昆,字山甫,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政治清明,狱讼大减。下联典指明代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璩光岳,号三谷。擅长草书,著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
光岳郎官多著术;伯崑御史有才名。 ——李文郑撰璩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明代江西新城璩光岳。下联典指明代璩伯昆。
八言以上通用联:
四蜀通侯,懋功受赏;岳阳文士,登第成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璩瑷因功被封川西侯。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岳阳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
寡过未能,学造贤人之地;知非虽晚,德成君子之资:全联典指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大夫蘧伯玉事典。
保境息民,共仰瑷公事业;骑骝看杏,咸推秉祖文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良吏璩瑷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士璩秉事典。
八、历史名人
蘧伯玉:(生卒年待考),名瑗;长垣伯玉村人(今山西长垣)。著名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事卫国三君(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
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
孔子几次到卫国,多居于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蘧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
有一次,他差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走后,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蘧伯玉之德,亦赞蘧伯玉的使者。
在《论语》中孔子赞道:“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籍《淮南子·原道训》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
史籍《了凡四训》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
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卫灵公不听。
后来史鱼病逝,临死前,决定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卫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
史鱼的儿子就按照父亲的遗言办了。后来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史鱼尸体置于窗下感到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
卫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
以后,古人就称这种方法为“尸谏”。
璩 正:(生卒年待考),字令先。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太守。
博览坟籍,弱冠能文,为秘书令史,迁郎至令。澹于荣利,依则先儒。
璩 瑷:(生卒年待考),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著名唐朝西蜀通侯。
曾任唐光禄大夫,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氏为“璩”、“瞿”和“渠”三姓,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璩伯崑:(生卒年待考),字山甫;安徽桐城人。著名明朝大臣。
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
明崇祯年间以明经官江西武宁县令,政治清明,狱讼大减。官至广东道御史,他一直很重视文化教育。
璩光岳:(生卒年待考),字山仲,号三谷;江西新城人。著名明朝大臣、学者。
举为进士而当官,文武全才。曾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
璩光岳善草书,董其昌见之叹曰:“君瑕乃能尔耶?五百年后必有识者。”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画有著名的《雪满空山图》。亦能画翎毛及水墨花卉,笔致矜贵。精于摹印,在吴门文氏伯仲间。
璩光岳著作较多,主要的著作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等。
其子璩幼安,亦工刻印。
璩贞女:(生卒年待考),女;益阳人(今湖南桃江)。著名明朝初期民间刺绣艺术家。
人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因终生未嫁,旧志上称她为贞女。
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载:贞女善绣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有绘影绘声之妙”。“贞女绣”因此“人争购之”。
贞女所居地花桥溪当时为通往龙阳(汉寿)、武陵(常德)的交通要道,行人常因花桥溪无桥而受阻,性善好施的贞女于是拿出绣花所得积蓄,请人开山采石,修起了这座石拱桥,并取名“花桥”。当地人为了不忘贞女的德绩,称该桥为“璩氏花桥”。
“璩氏花桥”位于桃江县大栗港镇首溪村花桥溪上,为一单孔石桥。桥身用规格长条花岗石砌拱,花岗块砌面,桥宽三米,长十四米。桥的护拦青石板上镌有两条腾云探爪的雕龙,拥簇“花桥”两个雄浑的楷体字。
九、名人名篇:(资料有待补充)
附录:典故、逸事:
璩姓探源
皖桐璩氏1724年世德堂创修族谱:“璩之为姓也,三代以前未见经传。春秋时,卫公族瑗,字伯玉,始以蘧为姓,亦不知其取义何居也。相传伯玉七世孙讳乐者,因避难易蘧为璩,故璩之受姓自兹始,历汉、晋、五代,未有传人,至唐有讳抱璞者,以神功登科显名,当世有与伯玉同讳者,赐进士出身,由司徒银青光禄大夫,守闽广,保境恤民,封西川侯,籍出豫章,此江西鄱阳县璩姓之所自来也。宋时,有讳重与秉者,兄弟联登科第,籍属岳州,岳与饶接壤。则重、秉者,其西川苗裔与。有明以来,人文蔚起,所在多有。如籍出泾县讳新源者,洪武三十三年以贡士任知县;籍出山东讳坎者,永乐间亦以贡士任知县;籍出并州讳锡者,正统中官至太常典簿;籍出大浦讳镇海者,宣德间以楷书入为工部主事,御书“豫章鼎族,书法名家”赐之;籍出安化讳安者,官至御史;籍出和顺讳绣之者,官至鸿胪寺序班。此皆璩姓之光远有耀,班班可考者也。
我始祖祖一、慎一二公,自鄱迁桐,历四代,而常公以吏员出仕,官至工部主事。桐邑之璩,登仕版者,自公始。自是而后,采芹泮水,选拨明经者,代不乏人,而吾族遂为皖桐著姓”。经考证,蘧姓之先祖应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弟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史称康叔。随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支居住在蒲邑东不足 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这里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曰蘧丘。始祖蘧伯玉,名瑗,今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一说今濮阳县老渠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与孔子相交甚厚。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为纪念他设立大古会。蘧伯玉传二十七世至“秉”,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于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王旁(古汉语称王字旁为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此说与《桐城璩氏宗谱》虽有出入,但都认为是因为避难而易蘧为璩。由于需要避难的只有“秉”一支,其它的“蘧”姓仍然繁衍生息,与璩姓同祖同宗。民间,也有将璩写成 “琚”的。“琚”音居,解释为古人佩带的一种玉。除《汉语大词典》《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较罕见姓”外,其他诸如《康熙字典》、《古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均未将“琚”字作姓氏解释。因此,怀疑 “琚”应为近代因某些历史原因(不规范的简化字?),人们对“璩”的误写。在一些地方,包括安徽桐城,音仍为璩。据此可认为,蘧、遽、璩、琚四姓同源,并存于世。
桐城璩姓
皖桐璩氏1724年遗经堂创修族谱:“……余族祖一、慎一二公与其弟鸿一公为迁桐之始祖,而德先公讳魁者,又为三公之所自出者也。
德先公配吴氏,居江西之鄱阳县瓦砌坝。元季人民流离,祖一公迁桐之花园坂,慎一公仕元为引驾先锋,及明代元公遂不仕而退隐,亦迁桐之挂车河,鸿一公更姓侯,迁桐之桦林冈。鸿一公三传有讳伴者,复迁北京鼓城卫,子孙留桐者俱殁,葬于桦林冈之侯家塝,代远年湮,墓不可考,其在北京者,明季尚通往来,盛朝定鼎而后始无音问。”从上可知,桐城璩姓于洪武元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霄坝迁来,同来的有弟兄三人。值得一提的是,老二“慎一公”传至第三代“世掌”,由于是个孤儿被外婆方家抚养,从此改姓“方”。桐城的方姓虽有桂林、鲁洪、会宫等好几支,但这个由璩姓改过来的“璩方”现在的人数却是最多的。方姓是桐城的第一大姓,璩姓是桐城的第十六大姓,如果将“璩方”和璩姓两者合起来,恐怕称得上桐城第一大姓。
璩美凤祖籍
很显然,璩美凤属于璩姓桐城三始祖的老大一房,这一房的人是三兄弟中唯一没有改姓的。由于生齿日繁,桐城璩姓不可避免有所流动,或出乡、或出县、或出省,但主要还是聚居在香铺璩祠、新安渡、挂车河一带。中国的璩姓分支也多,判断是不是桐城璩氏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字辈能不能对上号。同治四年四修家谱时,桐城璩氏自十三世编定字派歌:尚克承先志,诗书诒泽长,传家敦孝友,经世效忠良。
璩姓考补
现全国各地多已将“璩”写作了“琚”字,是错误的。“琚”音读居,解释为古人佩带的一种玉。《汉语大词典》《中国姓氏大全》亦缺乏严谨,跟风以错传错,称其为“较罕见姓”。其他诸如《康熙字典》、《古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均未将“琚”字作姓解释。另据最新出版的有关姓氏书籍(含《百家姓》)计504个姓氏中,均无“琚”姓存在。因此在报纸上或文书里出现的“琚”姓,是“璩”(qu)字的误写。琚是受“据、剧”简化为“据、剧”的误导,认为璩也可以写成“琚”。但璩姓人仍然把琚读为qu,以致于现在本该是璩的人名和地名,绝大多数都写成了“琚”。这种错误只有在中国大陆才存在,台湾和海外的璩姓就没有写成琚的,因为那里没有搞所谓的简化字,姓氏文化得到真正地传承。天底下的璩姓都是春秋战国卫大夫蘧公伯玉后人,后因避难,易蘧为璩,去草头,去走之,加玉旁,保留母音和主体部分,以示伯玉之后,仅这个字就足以表明璩氏先祖的聪明和智慧。她已传承了2000多年了,怎么能在现代错成了“琚”呢?如果不改回璩,那几代之后,琚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了吗?
璩姓之先祖应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辅佐成王,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第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史称康叔。随着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东不足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这里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古代这里树林成荫,丘岗连绵,山清水秀,池塘洼地蘧花怒放。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带的周王室后裔,因辅佐卫国国军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来又设置了蘧伯乡。出此以后,这里的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为姓,施有蘧姓。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为纪念他设立大古会,琚姓在古代写作璩。作为姓氏,璩一般读若渠,其来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
聚居有:河南、山西、湖北、浙江、安徽、河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等。每年正月初三、六、九,璩氏后人到长垣县蘧贤祠祭奠。景象颇为壮观。
蘧公伯玉,名瑗,今长坦县伯玉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夫子(指伯玉)何为?”对曰:“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论语》孔子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附录
湖北省枣阳市璩湾镇,位于鄂西北,枣阳市的西南部,是全国现有的三万八千二百九十个乡镇中,唯一以璩姓冠名的建制镇。根据史料记载,璩湾之璩姓起源于古之地名蘧邑。本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武王把殷的移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并派管叔、蔡叔辅佐。武王死后,成王年少,周公代行治理天下,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有二心,发动判乱,周公旦兴兵讨伐,杀掉武庚禄父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把武庚统治的地方封给周武王同母弟弟康叔姬,是为卫君。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即为璩湾璩族始祖。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春秋时卫国大夫蘧庄子,名无咎,之子蘧瑗,字伯玉。谥成子约生于公元前五百九十年,曾为卫国大夫,封内黄侯,他比孔子年长三十余岁,但彼此唱酬仰慕,关系匪浅。《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和其弟子欲往陈国,曾两次入住其家。《史记.卷四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载:孔子所尊敬的人,在周,是老子,在卫,是璩伯玉......《史记.集解》及《索引.大戴礼》评价说“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已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璩伯玉之行也。”《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载:孔文子因歌逐献公,曾请教于璩伯玉。璩伯玉说:“人臣事君,可谏则谏,不可谏则去,它非瑗所知矣。”竟掩耳而走,而且说“瑗不闻君之出,又敢闻其入乎?”遂离开卫国,前往鲁国。后来,卫献公使宁喜作卫国宰相,下诏招璩伯玉回国辅佐卫灵公,后来,璩伯玉看到卫灵公荒淫无道,只好又离开卫国去了鲁国。孔子称赞说:“君子哉璩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倦而怀之。”并说他“为贤大夫”。由此,后世将其称为千古第一君子,并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圣贤,曾于枣阳孔庙,一直被祀为先贤之首。东汉永和年间,大行令蘧正罹乱,伯玉公第十七世孙璩谦,率领大部族人,南下避祸于岳州,豫章,改原姓蘧为璩。此后,岁月迁流,日久年湮。其族人又逐次分支于鄂、湘、闽、皖、浙、鲁、豫、陕、冀、赣及华夏各地。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而鄱阳之乱,盗寇蜂拥,南方多警,时居豫章之部分璩族,又辗转北上,到达当时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黎城、洪洞等地。后来,朱元璋定鼎南京,为解决因战乱及自然灾害所抛荒的千里赤地,遂自山西及全国各地大量移民。为此,特加赠时为武德将军的璩伯玉公第五十九世孙,璩湾璩族一世祖安邦公光禄大夫,着令其族人自山西洪洞之“筷子巷”,移居今日之地,依姓命名“璩湾”。此后六百余年,安邦公之后人,沿璩湾沙河两岸,繁衍兴旺,与先后移民此地的其他姓氏一起,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沙河一隅,建设成为鄂西北的重要集市“填不满的璩家湾”。
璩湾镇,东距枣阳市区二十公里,西去襄樊市四十公里,绵亘起伏的丘陵,南拥北抱,使这块东西倾斜的平川,别俱一种妩媚。那曾经清澈见底的滚河、沙河,在此溶为一流,直入汉江,流淌着这块土地,也流淌着璩湾璩族的悲欢离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璩湾沙河曾经帆樯林立,是枣阳与汉口直接通航通商的主要水路,给这座小镇带来过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希冀和老一辈抹不去的回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竣工的汉丹铁路和2006年修建开通的“汉十高速”都直穿璩湾重镇,给这个古老的建制镇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