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关于蘧公故里争议较多,可能是受蔡云川先生、萧岐峻先生著《春秋先贤蘧伯玉》影响,目前最广为流传的是河南新乡长垣市孟岗镇的伯玉村,首次全国宗亲祭祖就是选择在这里。再有就是新乡市牧野区西蘧里,卫辉君子村,获嘉巨柏村,濮阳县渠村乡老渠村集村。对于蘧公故里,族人研究者甚多,以璩同舟(方小教)宗亲研究较为深刻,今年4月,我同全国宗亲代表近30人受邀到河南濮阳参加濮阳县举办的“君子文化研讨会”,受益匪浅,粗浅认为蘧公故里在濮阳渠村。
一、濮阳是蘧公出生、成长,归葬的地方。公元前 660 年卫国被狄所灭后复在河东立国。公元前 629 年,卫成公从楚丘迁都至帝丘(濮阳县五星乡高城),今卫都帝丘遗址已经被发现,在濮阳市瑕丘遗址西约2华里。蘧子出生于前 585 年左右,已经是卫人东渡之后,而蘧伯玉属于卫大夫家族,可以逻辑推定其家族定居于卫都附近。而且,可以确定蘧公长期生活在卫都帝丘。
二、关于蘧公的历史典故均发生于濮阳。孔子第一次入蘧子家是在公元前 496 年,相隔三年后,孔子第二次入蘧子家。结束了三年的颠沛流离生活,四处碰壁的孔先生得以安顿下来,蘧子为孔子在卫都帝丘讲学提供了场地。著名的宫门蘧车、瑕丘讽喻、孙林父驱逐卫献公“并孥于戚”求助蘧子的故事就发生在濮阳这里,今帝丘、瑕丘、戚城遗址尚存。
三、渠(蘧)村是关于蘧子生活记载以及传说最多的地方。
相传渠村是蘧子出生和自小生活的地方,距离帝丘约20余公里,一个古代先贤生活的地方不可能不留下印记,遍观整个濮阳,留存蘧子传说、典故等人文故事的集中点只有渠(蘧)村最多最接地气。从公元前 660 年狄灭卫,到前585年蘧伯玉出生,经历了约75年时间,按照当下说法,三代人以上生活的地方即可为故里,故可以认定渠(蘧)村为蘧子故里。
(一)蘧伯玉游玩处超然台。
清光绪版《开州志》记载,李符清在“蘧伯玉墓”一文中写道:“在州城南五十里处蘧村。相近有台,名超然台,俗名八里堌堆,为伯玉游处。卫国多君子,知非独莫攀。学成惟寡过,修德似为山。千载蘧村路,高坟落照间。超然台自古,十仞仰贤关”。
(二)蘧村集会的由来。
据当地传说,蘧伯玉去世后,众人仰慕蘧伯玉的德行,每到八月初二出生日和农历二月十九日去世日,都有各地人来参拜蘧子,仰其高风,奠其遗德,各地商贾云集,遂成大集。后蘧村村民为感激纪念蘧伯玉,就把这两天定成大集会。每年至此,全国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热闹非凡,由此特殊两日纪念大会绝非虚构,这是蘧村名字存在之说。
(三)墓地在濮阳青庄。
“青庄”为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七户居民迁居此地青冢旁后成村,取名青冢村。建国后改为青庄。青冢即为蘧伯玉墓。这证明蘧子墓青冢明朝以前就存在,而蘧子墓葬在蘧村南郊。河南博爱县柏山籍的蘧子后裔璩克明家谱明确地记载了先祖蘧子墓就在东明北十八里谷堆,有坟墓和庐舍,其十八里谷堆位置正是蘧村。三国时期中山恭王衮徙封濮阳,伯玉公墓地在他自己的封地上,应当非常了解。临去世之前,他特意嘱咐将自己的墓地修在伯玉公墓地的边上,并且弥留之际在本人墓旁的东堂居过几天。东堂名为“遂志堂”,遂追随伯玉公之志也。
(四)今青庄附近的陈寨村(原陈家寨村)陈姓人自称为蘧氏后人。
据陈姓人介绍,当初卫大夫蘧伯玉生性耿直善良,为卫灵公夫人南子和佞人弥子瑕所不容,被罢官免职,流落晋国避难两年有余,与友晋大夫木门子高相处甚好。蘧姓人担心遭受牵连灭门,对外就谎称姓陈。后经史鱼尸谏,蘧瑗复出相位,卫灵公罢免弥子瑕,蘧子安排官差回老家蘧村查访蘧氏家族状况。惟有一衣衫褴褛者自称姓蘧,官人带走后锦衣大轿送回。原姓蘧人方知蘧伯玉化险为夷,直说姓蘧,但官府已经登记造册姓陈。后陈氏人东移几百米,一直延续至今姓陈。中国人最忌讳的是辱骂祖宗,如果没有一代代长辈传承这些事实,陈寨村民谁愿意承认有这个家族史根源任务?蘧村集和其它村人谁敢虚构传说侮辱别人家族历史?这是有关蘧村其三存留传说。
(五)渠村鱼汤的传说。
在河南濮阳渠村乡,有一道此地独有的美食--渠村鱼汤,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传与蘧伯玉有关。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拜见蘧伯玉,蘧子即以此鱼汤招待孔子,孔子吃后顿觉味道鲜美,神清气爽,决定留在蘧府,一边和蘧子探讨“德”文化,一边品尝此鱼汤,遂成一代圣贤。后蘧伯玉活到百岁,人们问其长寿秘诀,蘧子告知众人其经常品食鱼汤。以其“耻独为君子”的品格,将鱼汤制作技巧分享给众人,遂成了渠村独有的一道名菜--渠村鱼汤。
四、渠村人文荟萃,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伟大的人文思想。
渠村位于黄河岸边,民风朴实,贤人辈出。不仅仅是蘧子的出生地,还是公西华(公西集村人)和闵子骞(损城,亦称闵城人)的故里。以蘧村(渠村)为圆心,方圆二十华里半径以内,遍布贤才,距蘧村约10余华里有东明庄子故里。孟子曾于今濮阳华龙区讲学,产生一村孟轲村,孟子特别崇拜蘧子,晚年定居生活蘧村北成今孟居村。蘧村北面海通乡吕丘村(今分刘吕丘、甘吕丘)为秦相吕不韦故里,海通乡沙谷堆村为明代进士董汉儒故里。遥想当年,孔子、老子几个思想巨人围绕在蘧公这个耄耋老人周围,交流人生智慧,这里群贤毕至,活跃的思想在黄河岸边闪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必然孕育出优秀的文化。蘧子、老子、孔子、公西华、闵子骞、庄子、孟子、吕不韦、董汉儒等九位人杰先后汇聚蘧村周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见贤思齐,圣贤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代君子成就着人生的大手笔,蘧子故里蘧村为当之无愧的君子文化发祥地。
由此,我大胆推断一下,卫国被狄所灭,蘧公先祖随卫成公迁都帝都前,就居住在渠村,蘧公出生于此,长大为官后迁至帝都,最后归葬在渠村。从公元前 660 狄灭卫,到公元前585年蘧伯玉出生,经历了约75年时间,按照当下说法,三代人以上生活的地方即可为故里,故认定渠(蘧)村为蘧子故里。
作者介绍
璩源东 唐山市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第一届武夷山家族宗亲会发起人之一,宗亲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