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缅怀英烈,是桐城永恒的传统,今吴公明先生传来方靖宇“准予升学免费”的档案,让我甚为惊喜。以前在家族大群时就听新西方大屋人讲过,有位黄埔军校的族中前辈,在湖南抗击倭寇时殉国于湘省某地。 方慕超,谱名书桢,名植华。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生,民国三十三年七月殉难湖南(1904—1944)。民国时期桐城县黄甲乡姜家桥保人(今范岗镇新西村姜家桥),九岁双亲弃世,叔婶抚育之。好学擅古文,工诗词,有桐城派遗风,性情豪爽,慷慨有大义,尤喜读兵事类书,壮志凌云,有其一世祖之气慨。常谓:大丈夫既生于乱世,当以建功立业为重,以身许国,当逐倭奴,何惜此身,还我旧山河。1927年任中央第十军教导第三师炮兵营中尉副官,参加北伐战争之皖、徐、鲁等战争。二十五岁由南京中央教导队,军官连受训毕业。中央教导总队成立于1931年1月,隶属于中央军校,是国民党中央军的核心力量之一。这支部队由参加过北伐的军校学员和一些基层特种兵组成,军官大多是团级,整体素质在当时首屈一指,对蒋介石也绝对忠诚。中央教导总队的成立源于德国军事顾问魏泽尔的建议。魏泽尔指出国民政府军队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急需精简整编并改进军官培养模式。魏泽尔建议组建一支教导总队,培养军事骨干。提升军官和教员的现代化战争指挥能力及军事技能,然后将这些训练有素的骨干输送到各部队,最终实现六十个现代化师团的建制。蒋介石采纳了这个建议,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于1930年12月5日在南京应运而生。1930年中央教导队扩充,为教导第一师,方慕超任工兵营第四连少尉排长,参加了中原大战,同年冬升营中尉军需。1931年该师改编为国府警卫军,调任特务团通讯连排长,服务于平汉铁路第一大队护路队。因事变遂往湖南衡山军官大队集训,期满后任师管区队长之职。当时正值军事千钧一发之时,寇猖獗,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同事多人因肆无忌惮收受贿赂而遭杀身之祸,方慕超因洁身自爱,而逃过一劫。1942年又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受训(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正式名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毕业后派充三十七军连长之职,与下属同甘共苦,锐意训练,成劲旅。1939年9月,三十七军奉命由江西移防湖南,参加了第1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该军隶属第30集团军,参加了长沙第二次会战,在麻林市西南地区协同第74军作战。此次作战后,该军撤至湖南湘阴整训。1942年1月,该军奉命参加长沙第三次会战,在汨罗江南岸设阵地顽强抵抗,后转至社港市、更鼓台、金井间山地,协同第78军自东北向西南攻击向长沙南犯的日军。此次作战后,该军奉命移防浙赣铁路一线。同年5月,该军参加了浙赣路会战。战后,撤回湖南整补。1943年4月,军长陈沛入中央训练团受训后,罗奇继任军长,杨彬、李棠任副军长(桐城人)。此时,该军隶属第20集团军。下辖第60、第95、第140师。同年11月至1944年,该军先后参加了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是支战功卓著的抗战铁军。1944年湖南湘阴县花桥镇被日寇侵占,方慕超奉命率部攻击,身先士卒,奈何敌我众寡悬殊,不幸以身殉国。其子哀悼“伤心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兮为之寒悲,风云兮因而变色。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幕幕。吾父虽死,而胜利之丕基已奠,夙怀之壮志已酬,九泉定当含笑。忆吾父阵亡之际,享年四十有一”。 方慕超九岁时,双亲离世,因年少,家中器物被人盗取一空,仅存田八斗,瓦屋五间,所存田是其幼时上学之资。弱冠之年成家,为养家于乡间私塾从教,响应国家所需,负保家卫国之责,辞去塾师,进南京教导队军官连受训,至一九四四年于湖南湘阴殉国。长子生于一九三一年,因患血吸虫病,致身体发育不良。次子方靖宇生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大旱,卖田二斗维持生存,一九三六年女儿出生,生活更加困顿。方慕超夫人非常节省,一年之中未曾吃过干饭,稀粥一日仅两餐或一餐,家境如此困顿,仍给予儿子就学私塾五年。方靖宇二姨母理佛之人,家境尚可,慈悲为怀,1943年命方靖宇进入小学读书,当年毕业。1944年考入三育中学,学费均由二姨妈供给,生活费因无来源,住宿借本支哥哥家一间屋,自炊自食,遇无米可炊时,只有埋头苦读以缓解饥饿。1946年冬初中毕业,各期成绩均列入乙级上等,二姨母告诉他:你初中已毕业,我亦无钱资助你上学了。如无姨母资助,升学万无可能,腹内无文,知识浅簿,年龄尚幼,身体赢弱,不谈为国家做出贡献了,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彷徨无助时,因父亲为国捐躯,国家伸手援助了。中国女性自古就韧性极强,无论多坚苦的环境皆能克服困难,去寻求破局,致敬方靖宇的母亲和他的姨妈。
前三张文字是方靖宇的自序,从这隽美的笔迹里,可见其文字功夫之扎实。这是1947年方靖宇家乡政府往上申请的烈士后代证明,应该是一级一级申报,引起了当局的重视,毕竟是从北伐战争开始捐躯报国的英烈。
作者: 江淮倦客